掐指一算畢業已經超過一年了
再五年後,我會在哪裡呢?
其實對於想破頭都沒有答案的問題,便不用太執著去思考了
重要的是此刻的當下,我是怎麼過的
如果連當下都無法好好過,更別遑論是五年後
因為五年後的自己,是由過去與此刻堆砌而成。
很感謝子儀邀請我這次的講座,
下午到台北後就拉著行李到犇亞
跟他稍微閒聊了一下,包含籌備過程、未來規畫..等等
在這過程中我對於他講的一句話印象非常深刻
「展示自己的優點,包裝自己的弱點」
會有共鳴點或許是因為如果在工作上顯示了自己的弱點,
就會讓對方感受到不專業,所以放大自己的優點,縮小包裝自己的缺點很重要。
程
-張珮芸/人資-
在這簡短的18分鐘裡,有幾個我非常認同的點
一、轉職不會轉運,除非遇到更好的發展
會想轉職不外乎遇到幾個問題,對薪水不滿意、同事不滿意、環境不滿意,
但是轉職後這些問題依舊存在,環境不會因為轉職後就突然友善,
百種米養百種人,同事也不會因為轉職後就每個都可以當好友。
所以試著用不同的方式解決現在面臨到的問題,才是重要的,
等遇到更好的發展,才能更專業的發揮自己的長才。
二、要有更好的發展或加薪,必須要在工作上做出成績
這個成績並不是自己做了哪些事,而是做的這些事情為公司帶來了哪些利益,並且以數字去舉證。
前陣子看了一位酷青-Tifi在cheers的直播,述說著他為什麼可以從雄獅到騰訊再到被uber跟google挖掘,
其中有兩個觀念就是上述所說的,我也非常同意
因為Tifi的直播我重新更新我的link-in以及工作的價值、目標
在這裡附上Tifi直播的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cheers.tw/?fref=ts
-陳業昌/高級工程師-
業昌跟其他講者相較下來較特別,因為他正在體驗「改變的過程」
在他的故事裡我看見勇於跳出舒適圈,不想僅止於待在工程師的世界,他願意改變自己
大家也知道,除非自己願意改變,否則外力如何干擾,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決定權始終在自己身上
在業昌分享的過程中有一個橋段我印像超級深刻
那就是他跟現場的聽眾說「他現在很緊張」、「他第一次上台擔任講者」
我心裡真的有想拿手掌打我的額頭心裡os 天阿~~
東明老師曾建議我們即使自己在緊張,也千萬不要說出來自己在緊張
扣分的事情沒有必要說,而這也呼應到了子儀先前給我的啟發XD
老實說我真的當下瞳孔真的有放大三倍哈哈哈
事後我自己思考了一下覺得不應該用台上18分鐘
去評斷業昌或是針對他的上台分享做出什麼反應
因為我自己也經歷過這個過程阿哈哈哈哈
想當初我第一次主持東明老師的講座,挫的跟什麼一樣 (笑)
我相信業昌正在經歷的會是他一輩子最難忘的過程,而我就是見證他改變的觀眾吧
-楊孝敏/創業家-
聽楊董演說,那眼神、那語調
彷彿是看見一位女中豪傑,實際上也真的是位女中豪傑
但在楊董身上沒有看見女人的嬌氣,不僅讓我幻想愛情裡的楊董是否也有小女人的一面?
這18分鐘裡令我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
「憑什麼是你?」
憑什麼是你拿到這個offer、憑什麼是你加薪、憑什麼?
如果沒本事,終究會露了餡
然而問了這個問題心中沒答案,我認為是代表著自己不夠努力
因為自己連自己都無法說服自己,可能就真的是對方看走眼了 (喂~)
楊董在這18分鐘裡也暢談了許多中國大陸與台灣面對創業家的環境與態度
台灣的大環境認為創業不抱著必死的決心不要輕易嘗試
大陸的大環境認為你敢就去,大不了重頭來過,一股爺們的氣勢阿
楊董的願景是希望能將再對岸所學帶回來台灣回饋社會
利他的起點非常令人敬佩。
-艾兒莎/Jobaway創辦人-
艾兒莎畢業後在台灣廣告公司領22k的薪水
之後決定朝海外市場發展,最後選擇新加坡
雖然領著比台灣高的薪水,但日子依舊努力的過
從一開始當電子業務,到後來進入新加坡獵人頭公司,
最後再被新加坡廣告公司挖腳擔任台灣負責人
在海外工作之餘也認識新加坡並且重新認識自己
我喜歡艾兒莎言談中直白卻不自傲的風格
講真的艾兒莎真的很正阿哈哈哈哈哈
追蹤她的IG會愛上她的那種,超美!
在跟艾兒莎交流的這18分中我看到幾個重點
一、我跟你們一樣都是平凡人
一樣都是平凡人,一樣畢業後迷惘,一樣領著22K
在這五年之中,艾兒莎做了哪些改變、渡過多少低潮及沒有家人陪伴的夜
是我們沒看見的?
有些時候在別人眼裡的成功,真的不是瞬間就可以堆砌起來的
新加坡的英文口音與美式英文是差很多的,艾兒莎花了多少時間克服,
如果是我又會如何看待這個瓶頸?怎麼解決呢?
二、語言的重要性
印象中當天有個問題是「如果要往海外發展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有些時候我們評估了老半天自己適不適合到海外工作,到最後真的下定決心要去以後才發現
X ! 我連基本英語對話都不OK ~那真的就是白想了
另外艾兒莎也有提到去海外工作要有可以忍受孤獨的能力
三、不用當第二個艾兒莎
艾兒莎提到常有讀者誤會她是鼓吹大家去新加坡工作
但我覺得艾兒莎只是提供大家多一個「選擇」
聽一些講座認識一些前輩並不是吸取他的經驗再模仿他的選擇
而是可以思考在做每個選擇以前他們做了哪些準備
再做選擇以後面對困難如何去解決
並進而將這些精髓運用在人生上
-唐峰正/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唐董重度小兒麻痺,四肢全部萎縮。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還有資格抱怨什麼XD
唐董說他一開始的演講主題是下「活著」,ˊ之後改成「專心,做好一件事!」
其實聽講座最珍貴的地方在於,講者的一句話可以讓你省思到生活上的做事態度
當聽演講聽到對關鍵字有感,換另一句話說就代表自己有在「用心生活,察覺自我」
自己最大的毛病大概就是什麼都想做,但又什麼都沒做到最好~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