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學以後包括我還有許多都朋友都開始打工,
常常會聽到朋友說明明只是工讀生,卻跟正職一樣只有月休六天,
甚至是明明應該要時薪115的時代他還在領時薪90元,
我開始思考有沒有那麼一天台灣可以禁止二日以及節慶假日上班?
有沒有一天員工可以享受六個禮拜帶薪休假?工資只加不減?
一年工作187天休息178天。
我看到有人在台下笑了,我猜心裡在os樂樂真的白日夢作太多了,
但,這就是德國的福利制度。
果然如我預期,我看到台下有人的眼睛亮了。
如夢一般的國度就連我都想要移民到德國去。
可是,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真的這麼完善嗎?
今天我要和大家談的是 我對德國社會福利制度的看法。
德國社會福利制度源於中世紀。
當時工業化煤礦工人生活艱辛,工作條件惡劣,
常有意外事故發生。工人們便自發籌建了互助性質的“公積金”,
用來資助遇難或貧困的夥伴。直到19世紀末,才宣佈建立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
德國人享受著世界上最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
導致其他新興國家紛紛移民到歐洲,就連我一開始的我也不例外。
誰不想要躺在家裡就有錢賺,老的時候靠政府,看病的時候開刀不用花錢,
誰不想要孩子有免費的學校教育。
大家知道嗎,當我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我心裡開始想,
天啊我在台灣學費是繳辛酸的嗎,在德國都不用錢耶~
結婚都想舉家移民德國了!
我甚至萌生了一種外國的月亮好像比較圓,別人家的草看起來比較綠的想法。
但德國的社會福利真的有這麼完善嗎?其實不然。
大部分的人民認為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歷史較悠久,值得效仿,
但我開始在想,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啊?哪有白花花的錢會無緣無故從天上掉下來啊?
那些救濟金,退休金,醫療費,學費,都是從哪來的呢?
難道真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別傻了~都是從口袋裡來的,
沒錯,德國雖然有高福利,但同時也有著高稅收。
高福利和高稅收衍生出的問題是結構性的,因此就事論事的修正政策解決不了問題。
因為一方面德國長年以來的高福利制度已經培養出了勞動者的惰性和對政府的依賴,
我有手有腳也可以不用上班阿,為什麼我還要上班呢?
另一方面高稅收又讓勤奮的工作者失去努力工作的熱情,因為工作越多納稅越多,
錢都被政府收走,讓那些懶惰的人來享受,心理自然不平衡。
多年來,美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是歐洲的兩倍,失業率只有歐洲人的一半,
就是因為社會福利少,要生活就得工作,要工作就得努力,一旦失業就會很慘。
因此我不贊成台灣因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完全盲從仿效歐洲完善的福利制度,
已經有了幫我釣好魚,自然就不會有想要學釣魚的想法,
許峰源老師曾經說過:爆炸性的壓力才會有爆炸性的成長。
過度的完善制度會使人民沉浸在舒適圈內,並且漸漸失去競爭力,
以上是我對德國社會福利制度的看法。